蠢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希腊数字1到10的正确写法(17世纪之前现代阿拉伯数字不存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4 09:32:49    

雄辩而无懈可击地证明了传教士来华之前拉丁字母不存在,西方字母不存在,西方文字不存在,因为彼时西方字母(拉丁字母)正处于始创和演变之中。乍一看,好像不可思议,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欧洲人是人类现有文明中最晚开化的群体,比蒙古和满清还晚。


实际上,不止西方字母,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都处于始创和演变状态,只不过有的早点、有的晚点,像罗马数字,成熟得非常晚。


罗马数字的字形演变


所谓罗马数字,直到1818年《理法器撮要》出版,依然没有完成,如图1。

↑图1:《理法器撮要》

由图1可知,表示“4”采用的不是Ⅳ,而是连续四条竖线;表示“5”采用的也不是“Ⅴ”,而是倒“V”;表示“678”也不同于今日。而到了1872年的图10,罗马数字的表示法已经跟今天一样了。


阿拉伯数字的字形演变


拙文发表后,有群友声援以阿拉伯数字:

↑图2:微信群聊天记录

这让我高度怀疑阿拉伯数字也是在中国始创和演变的想法:

↑图3:关于阿拉伯数字的感言

“阿拉伯数码字系统原来创始于印度,后传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唐开元年间通过历书传入我国,但当时并无影响。……元朝,伊斯兰教徒再度从西方向我国传入阿拉伯数字。据认为是十三世纪时的五块六行幻方铁板于1956年在西安城区东北角发现,上面刻有东阿拉伯字体的全部阿拉伯数字……这套东阿拉伯数字在我国也未见使用。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所用阿拉伯数字的形体已经完全稳定,和现在基本相同。这套数码字系统随着西方历书不断涌入我国。明末崇祯年间,方以智作《通雅》介绍了这套阿拉伯数字系统,认为‘太西氏十字,皆只作一画……不烦两笔,亦取其简便耳’。这样,阿拉伯数码字的九个形体(自1至9)才第一次在我国刻本书上出现。”(唐建,《商周以来中国数学0概念表现形式的历史演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1956年发现所谓“东阿拉伯数字”如图4。

↑图4:《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记》,《考古》1960年05期

1969年,上海陆家嘴发现一块明代中期的玉佩,背面也有“东阿拉伯数字”,如图5。

↑图5:(上海博物馆 王正书,《上海浦东明陆氏墓记述》,《考古》1985年06期 )

两处考古发现的所谓东阿拉伯数字见图6。

↑图6:(上海博物馆 王正书,《上海浦东明陆氏墓记述》,《考古》1985年06期 )

1642年方以智《通雅》中的阿拉伯数字,如图7。

↑图7:方以智《通雅》相关页面截屏

经陈拓《伪书背后的西学知识史:托名利玛窦之‹理法器撮要›》等考证,伪称利玛窦所著的盗版书籍《理法器撮要》其实出版于1818年。该书中已经出现现代(欧式、西式)成熟的阿拉伯数字,见图8。

↑图8:1818年《理法器撮要》

而该书部分章节实际上抄袭徐朝俊的《高厚蒙求》,1809年的《高厚蒙求》业已出现了现代成熟的阿拉伯数字,见图9。

↑图9:徐朝俊《高厚蒙求》

可是,按照伟烈亚力所言,几种数字的形体如图10所示:印度数字→东阿拉伯数字→西阿拉伯数字→欧式阿拉伯数字。

↑图10:(伟烈亚力,《西国数目字考》,《中西闻见录》第一号,1872年)

根据以上信息,综合比较,分析如下:


❶所谓“东阿拉伯数字”中已存在,最早可上溯至13世纪。


❷“东阿拉伯数字”在明代中期的首饰中以幻方形式存在,显示可能明朝颇为常见,当时阿拉伯世界的贸易广及东南亚,阿拉伯人仍在使用中。


❸“东阿拉伯数字”从13世纪到明代中期基本完全一样,表现相当稳定、成熟。


❹1642年方以智的“太西氏数字”中的“17890”与现代阿拉伯数字几乎完全一致,成熟最早。“23”与现代形式基本接近,成熟次之。“456”明显不同于现代阿拉伯数字,显示其仍处于演变的早期状态。即:17890→23→456。


❺1642年方以智的“太西氏数字”的“190”与“东阿拉伯数字”基本一致。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人创制现代阿拉伯数字并非全是无中生有,而是有所本,“190”直接挪用自“东阿拉伯数字”。其他不知道从何而来。从图7中“23”笔迹显得颇为生硬看,与中文“二三”连写颇为相似。


❻比较图7和图10,如果快写的话,图7中“4”有演变成图10欧罗巴各国古字中“4”的可能,图7中“6”有演变成图10欧罗巴各国古字中“6”的可能。也就是说,图10的“欧罗巴各国古字”似乎是由图7演变而来的。


❼图10中“东阿拉伯数字”的“0”变成了“.”,明显不同于图6。稳定的“东阿拉伯数字”到了伟烈亚力手里反而变得不稳定了?


❽根据“皆只一画”原则,图7中“4”的演变似乎倒退了。现代的“5”反而也不能“一画”完成。


综上所述,可作如下结论:


一、直到1642年方以智《通雅》出版,“太西氏数字”尚未完成“现代阿拉伯数字”的演变。据此,凡是早于1642年、以现代阿拉伯数字形体出现“456”的著作,都是可疑的,可判为蓄意伪造断代错误。所谓“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所用阿拉伯数字的形体已经完全稳定,和现在基本相同”的说法,堪称此地无银三百两。


二、相当稳定的“东阿拉伯数字”和不稳定的“现代阿拉伯数字”形成强烈的反差,显示出现代阿拉伯数字在1642年左右仍然处于草创阶段、尚未成熟。


三、西方创制字号并非全是无中生有,从0开始,而是综合当时所能接触的各种(各国各民族)资料,实行拿来主义,拼凑而成,再在日后的实践中逐步改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