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康熙庙号和谥号(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3 09:34:03    

经常看古代影视剧的朋友一定会听到这几个名词。特别是一些大型正剧,经常听到!可以说这几个名词是古代帝王的标配。这里跟朋友们简单区分一下各自的区别!最明显的我举几个皇帝的例子就清楚了,然后我们再后面慢慢解释他们的由来!

庙号:唐太宗、宋仁宗、明成祖

谥号:汉武帝、汉献帝、隋炀帝

年号:康熙、乾隆、嘉靖、万历

以上就是一些比较经常在影视剧看到的,看出来他们的区别了?



先看一下庙号,庙号是这三种里起源最早的。庙号起源于商朝,君主死后后世子孙把他们放在庙中供奉的时候,由于不能直呼其名,所以要起一个称呼。这个称呼是在庙中出现的,所以叫庙号。商朝之所以能出现庙号,和商朝的文化有关。商朝人重视鬼神之说,所以他们对祭祀先祖特别重视。这和后面的周朝有明显不同。



庙号虽然是对祖先的一种称呼,但并不是所有祖先都配拥有庙号。根据庙号的规则“祖有功宗有德”,只有那些功劳非常大的君主才有资格进入太庙。到这里就能发现,最初的时候,但凡有庙号的君主绝对都是明君。

庙号分两种,祖和宗。一般来说,开国之君庙号带祖,守成之君带宗。商朝时规定,太庙中最多只能放七个庙号。这就意味着一个王朝不管有多少君主,最多只有七个君主配拥有庙号。还是很严格的!


商朝灭亡后,西周建立,不过西周并没有使用庙号。秦朝也没有恢复使用。

从唐朝开始,庙号的规则基本上就没人遵守了,基本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就连亡国之君也有,明思宗朱由检等等。

其次看一下谥号,起源时间仅次于庙号。谥号起源于西周,可以说谥号和西周文化也有直接关系。


周人不像商人那样信奉鬼神之说,他们建立的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则更注重实用。为了限制君主的行为,他们发明了谥号。谥号和庙号一样,都是在君主死后追封的。不过谥号和庙号不一样的是,每个君主死后都会有相应的谥号,谥号不全是好的,也有坏的。用来约束君主!有一个字也有两个字!

比如像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这些都是好的谥号。也有周幽王、周厉王等,这些都是比较不好的谥号。拥有这些谥号的肯定都是昏君。最初的时候,谥号都是一个字居多,到了东周时,开始出现两个字的。比如赵武灵王、秦昭襄王、秦惠文王等,这些都是两个字的谥号。



秦朝建立之后,不仅废除了庙号,也废除了谥号。因为秦始皇认为,谥号和庙号都是臣议君,子议父,这是对皇帝的不尊重。西汉建立之后,同时恢复了庙号和谥号。

但是到了唐朝时,谥号出现了变化。谥号不仅仅是一两个字了,而且基本上没有贬义的了。唐朝在谥号里加了很多好的字眼。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明清时期,皇帝谥号字数就更多了。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康熙帝玄烨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字数不比朱元璋的少。不知道要他们怎么想的,好像是一个字显示不出来他们的成就似的。



正因谥号有这样的变化,唐朝之后,大家不再用谥号称呼皇帝了,开始用庙号。毕竟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而且只有一个字,这样叫起来也容易点。而谥号的字太多了,一般人根本记不住。所以唐朝之前多用庙号称呼皇帝什么什么帝,唐朝之后就称呼什么什么宗!这回明白了吧!


最后看一下年号。和庙号、谥号相比,年号出现的比较晚。年号在西汉由汉武帝首创。这是皇帝自己活着取得,前面两个都是死后才有的!所以汉武帝绝对不会叫自己汉武帝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就是汉武帝取得建元,最后一个年号就是清朝宣统!清明之前皇帝年号特别多,比如汉武帝自己就取十三个年号,开心换一个年号,不开心换一个年号!所以明清以前很少用年号称呼皇帝!反而从朱元璋开始开了一个好头,基本一辈子就用一个年号!洪武!这样百姓用起来纪年也比较方便!也就慢慢称呼皇帝也就洪武皇帝来代称!还有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当然年号从出现后,一直使用到现在。像民国还用着民国多少多少年!不止国内至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使用年号。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首创年号建元,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年号和庙号、谥号不同的是,这是君主活着的时候出现的,而且是君主自己取,并不是后世给取的。一个君主可以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这个并没有限制,主要是君主自己决定。年号的字数一般都是两个的,当然也有三个字或者四个字的,这种用的比较少。

年号一般都是用一些比较好的字眼。比如一些祝福语、祈祷语。没有皇帝会使用一些比较差的字眼作为年号。



这就是庙号、谥号、年号的变化状况。庙号、谥号出现的时候规则还是比较多的,不过庙号最后烂大街了,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谥号也变的越来越好,不再使用不好的字眼。只有年号,刚开始比较随意,后来越来越规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