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6 09:02:59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在这里,为了从都市白领变身“同学”,甚至需要与超过65万人争抢1万个课程名额。近期,上海夜校突然爆火,夜校课程为什么这么抢手?吸引他们的是什么?
01
上海夜校全称“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办于2016年,主要针对18—55周岁的中青年群体。
在这里,能学的东西是真多。
与大众印象中学习文化课的夜校不同,上海夜校的课程五花八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创办之初,上海夜校的教学门类较为传统,如今已经拓展到了生活时尚类。
红酒评鉴、江南点心制作、戏剧鉴赏、桥牌等等趣味性更强的课程成了夜校的热门课程。美妆、iPad绘画以及Vlog拍摄等课程,也让年轻人们有了额外的一技之长。今年秋季班,上海夜校还与上海市残联合作,首次开设了手语课。
在这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是真高。
吴鹏宏表示,今年秋季班线上报名启动当天,同时有65万名学员在线,争抢1万个课程名额。大多数课程名额一分钟之内就被“秒杀”,有些甚至十几秒就被抢光。
抢课热情,上课认真。有国画课的学员表示,同学们会提早一个小时来占座,练习绘画。“等会老师来了可以请老师点评,不断进步。”书法课的学员吉吉也表示,下课后,很多同学会围着老师提问,或让老师帮忙指点书法作品。
在这里,老师的水平是真牛。
上海夜校的老师大多是在垂直领域有口皆碑的老艺术家和老师傅。比如,桥牌课的老师是中国桥牌协会三星终身大师陆凯,京剧课的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王玉兰、江南点心制作的老师是五星级酒店大厨仲军……
还有一些手艺课甚至请来了非遗传承人。据介绍,上海有63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51项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区级的非遗项目有近800项。上海夜校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并将传承人请来上课。
02
除了课程设置的新颖之外,价格也是夜校的一大优势。7年来,上海夜校的学费一直都是500元12次课。
当然,能让年轻人放弃丰富多彩的夜生活走入课堂,绝不仅仅是因为“便宜”。有网友表示,夜校让人突然发觉,原来自己对那些看起来很遥远的知识,仍然保留着纯粹的好奇心。
在夜校,艺术家成了我的国画老师
成永敏 国画
国画班的学生成永敏是一名85后,在银行工作。小时候,成永敏学过素描和水粉,但一直没有机会学中国传统绘画,夜校给了她学习国画的机会。从去年秋季到现在,成永敏已经从国画基础班进阶到了提升班。
除了对绘画的热爱,吸引成永敏的还有夜校老师的实力。“教国画的李岩老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我认为他是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夜校这个平台,我们很难接触到这样级别的老师。”
在成永敏看来,夜校的火爆其实传达了年轻人向往丰富内心世界,不断提升自我的需求。“学无止境。不管是什么年龄,哪怕离开校园了,仍然可以学习新东西,永远不会太晚。”
这里的朋友,不会和我聊工作
白艳晴 成品舞
在一家外资企业担任财务经理的白艳晴,是上海夜校成品舞课程的学员。她觉得,夜校给了她一些松弛感。“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喘一口气,拥抱一下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再去接受新的挑战。”
“公益课的受众一般是青少年和老年群体。年轻人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要努力上进,一般会选择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去进修。实际上,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会带来很多的压力,其实需要渠道去排解。”
以前,白艳晴的朋友圈比较窄,大家聊天的内容也多与专业、工作相关。在夜校,她有了因爱好相识的朋友,“大家一起聊天,说说笑笑,挺开心的。”
不是为了“薅羊毛”,是热爱
赵紫文 声乐
赵紫文今年24岁,是一名普通的办公室白领。她说,自己的生活曾经非常枯燥:“每天只在公司和家之间往返。下班吃完饭就躺着玩手机,有时候和朋友打打电话,然后就睡了。”
在夜校,赵紫文收获了久违的快乐。“在这里上课不是为了‘薅羊毛’或是‘捡便宜’,大家都是因为喜欢唱歌才来学声乐。在夜校学习相当于‘充电’,让我有更好的精力和状态应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
赵紫文说,很多人工作后生活都逐渐变得枯燥单一,最终演变成一切以工作为主。“我觉得大家都需要一个平台和渠道继续发展自己的爱好,去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去找到工作之外,生活中的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
03
有网友形容,夜校是成年人的“少年宫”。如今,这种“物美价廉”的学习方式,正逐渐落地更多城市。
浙江杭州,浙江省文化馆一年有三个季度会开设免费的公益课程,涵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语言等各个领域。
浙江温州,瓯海区推出“菁英夜校”,免费面向企业管理人员、白领、蓝领等青年群体开放,课程包括管理类、技能类、文艺类等。
广东广州,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青年剧场开展了多期青年文化夜校公开课,课程覆盖非遗、音乐、运动等方面。
河南洛阳,洛龙区在该区文化双创园开设市民艺术夜校,包括剪纸、烘焙、插花艺术、茶艺、手机摄影、国画、民谣吉他、葫芦丝等课程,丰富市民的夜生活。
△洛龙区文化双创园,市民学习手机摄影技巧。
夜校的火热,折射了年轻人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更反映出他们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生活理念。而夜校的“多地开花”,则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沉下去”,积极探索“求变”的决心。
但不能否认,有人将夜校当成低价“兴趣尝试班”,上了几节后不感兴趣就放弃了,造成资源浪费。这也说明,想让这件民生实事办好需要“双向奔赴”,大家共同努力、用心维护,才能持续下去。
我们也期待,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在未来还能迸发更多创意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