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7 10:35:45
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者,是仅次于皇帝的次权力中心,与皇帝既是父子,也是君臣,不仅有血缘正统的亲情纽带,也有外朝宫廷的君臣伦理,因此在中国古代封建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
皇帝与太子表面是权力的继承,但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也有了些许竞争的意思,这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变得敏感脆弱。
从法统和实力来看,太子很难与皇帝抗衡,斗争的最终结果是太子要么被废,要么死于非命,而太子一旦失位则很难翻身,生不如死。
比如汉武帝铲除太子刘据,隋文帝废太子杨勇,以及康熙时期著名的九子夺嫡。
但在历史上却有一位幸运儿在被废后咸鱼翻身,此人就是东汉时期的汉顺帝刘保。
他不仅逆袭上位,还开创中兴局面,取得很多耀眼政绩,比如推行的阳嘉新制确立分科考试制度,成为科举制的萌芽,支持科技发展,使张衡的地动仪成功面世。
刘保出生于公元115年,他的母亲李氏只是一介宫女,幸有汉安帝宠幸才得以在宫中立足。
刚刚降生的刘保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刘保作为汉安帝的长子,有着天然的血统优势,成为太子的第一人选。
不幸的是在豪强贵族控制的东汉政权,刘保寒微的母家不能为其带来庇护,长子身份反倒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算计的对象。
在李氏生下刘保不久后,便被跋扈善妒的皇后阎姬用鸩酒毒杀。失去母亲的小刘保在太后邓绥的保护下得以顺利成长。
刘保很争气,不仅为人简朴淳厚,宽仁温惠,而且勤学笃行,五岁时便能熟读《孝经》,邓太后对他十分欣赏,认为有继承大统之才,于公元120年立他为皇太子。
成为太子的刘保更加谦逊刻苦,赢得舆论的好评。
不过好景不长,邓太后于121年病逝,皇后阎姬及阎氏外戚家族掌权。
阎姬没有子嗣,与刘保有杀母之仇,为了巩固权势,便构陷刘保,迫使汉安帝将其废黜为济阴王。
公元125年四月,汉安帝病逝,年仅三十一岁,由于汉安帝英年早逝,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刘保。
按照当时的宗法礼制,刘保是唯一符合资格的继承人,可阎姬害怕刘保报复,绝不允许其继承大统,最终迎立济北王子,北乡侯刘懿为帝。
同时不允许刘保参与葬礼,刘保悲痛的吃不下饭,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可怜他。
不过天意弄人,刘懿于当年十二月就因病去世,在位仅206天。
由于刘懿实在不符合法统,加上在位时间太短,后世从不将刘懿计入东汉皇帝,仅称济北王,当时的舆论也没有支持他的。
但即便如此,阎姬还是不想让刘保继位,她与其兄、车骑将军阎显,及亲近的宦官江京、刘安、陈达等商议,继续从其他刘氏宗亲选立皇帝人选。
不管是刘懿还是其他宗室,他们和汉安帝一脉仅是堂兄弟关系,连亲兄弟都不是,先帝的亲儿子被晾在一边,反倒去拥立先帝的堂弟,这种极其荒唐的事情让大臣们不耻。
再加上阎氏家族本就是汉安帝扶植起来的后起外戚,根基薄弱,其势力和影响远远无法和邓氏、梁氏、窦氏等传统豪强外戚相比,所以在朝中日渐孤立。
当时的刘保年仅十岁,对宫闱权力斗争无太多意识,反倒是他的乳母宋娥坐不住了。
在刘懿死后不久,暗中联合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发动政变,斩杀江京、刘安、陈达等人。
由于政变发生前,孙程等十九人聚谋于西钟下,皆截单衣为誓,加之刘保也居住于此,这场政变被称为“西钟政变”。
这场政变是以宋娥为首的低位宦官群体诛杀阎氏等高位宦官集团的事件,刘保在孙程等人的拥戴下继位,是为汉顺帝。
汉顺帝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阎氏外戚开战,他召集百官,调遣虎贲军、羽林军驻守南北两宫。
阎姬这边得到消息也迅速做出反应,她让阎显兄弟火速攻杀汉顺帝,阎显带兵冲入北宫,与汉顺帝的亲兵刀剑相向,展开激烈交锋。
双方可谓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汉顺帝作为汉安帝唯一合法继承人,却被外戚欺辱多年,恨不得把所有的怒火倾泻出来。
而阎显兄弟与皇帝对抗本就师出无名,几个回合败下阵来。
随后,汉顺帝派使者到阎姬处夺取天子玺绶,收捕阎显等阎氏亲族全部下狱处死,然后把阎姬迁到离宫软禁,至此汉顺帝牢牢掌握了权力。
接下来汉顺帝做了以下三件事,使动荡不定的政权重新回到稳定轨道上。
第一,下诏阎显、江京及其近亲伏诛,其余人全部宽恕,当时的朝廷有很多大臣曾攀附阎氏,他们害怕汉顺帝报复,心中恐慌,汉顺帝遵循首恶严惩,协从赦免的原则,迅速稳定了朝政。
第二,他对拥立有功的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全部封侯,史称“十九侯”,封乳母宋娥为山阳君,食邑五千户,以此抚慰“靖难”功臣,稳固权力。
第三,他追感邓太后恩训,重新任命邓氏宗亲官职,为汉安帝时被诬陷而死的太尉杨震平反昭雪,让朝臣们知道自己知恩图报,宅心仁厚。
此外还拜谒汉高祖与光武帝宗庙,以告示天下恢复大汉基业,重振雄风之志。
汉顺帝一波操作下来赢得朝野舆论的一致认可,摆脱阎氏专政的动荡局面。
此后汉顺帝开始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当时的情况是外戚的问题虽得到解决,但宦官又成了新的隐患。
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依靠宦官而来,所以宦官势力极度膨胀,汉顺帝虽然年纪轻轻,但整人手腕丝毫不差,他开始铁腕打击宦官势力。
公元126年,汉顺帝趁十九侯羽翼未丰,以其在殿前失礼为由迅速革除他们的官职,并将他们全部赶出洛阳,遣至封地。
汉顺帝这一招可谓又准又狠,十九侯本是低阶宦官,凭拥立之功飞黄腾达,为了避免其权势膨胀,先下手为强将其势力消灭于萌芽之中。
不过十九侯虽然举止不雅,但也没犯过错,128年,汉顺帝听从司徒朱伥建议,将十九侯召回洛阳,但也就此别过,十九侯从此再未涉足朝政。
搞定十九侯后,汉顺帝继续打击宦官,整顿朝纲,比如:
126年,中常侍张防因诬陷忠臣虞诩,被流放边疆,137年,宦官黄龙等“九侯”因与宋娥相互收受贿赂,均被罢免。
139年,中常侍张逵等宦官诬陷贤臣梁商和贤宦曹腾等人谋反,被汉顺帝处死。
除了宦官,汉顺帝于137年因宋娥“构奸诬罔”之罪被坐实,收回其山阳君印绶,将她放逐为民。
虽然宋娥在汉顺帝继位立下大功,又是其乳母,但只要触及底线,汉顺帝照打不误。
除此之外,汉顺帝还严肃打击官吏贪腐,并派八使分行巡行州郡。
对贪污者就地正法或押送京城论罪,对于不作为的官员一律免除职务,经过他的铁腕整顿,吏治稍微振作,天下无不称快。
在汉顺帝执政十九年时间里,最为人称道以及影响最大的就是改革察举制。
两汉以来,察举是选官的主要形式,乡里郡县有贤良恭孝者即可被推荐至政府。
然而西汉中期以后一直到东汉,情况发生变化。
随着土地兼并加重和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出现固化,地主豪强垄断察举话语权,他们与地方官员沆瀣操纵,关系请托、贿赂公行之弊横生。
公元132年,汉顺帝采纳尚书令左雄建议,对察举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改革发生在阳嘉元年,史称阳嘉新政。
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设定年龄限制,察举对象一般要年满四十,如确实“有茂才异行”,也可破格察举。
二是建立考试制度,所有察举要考试经学及奏章律令技能。
新政一出遭到既得利益集团以及很多朝臣反对,但汉顺帝铁了心的坚持新政,对于阻挠或违规察举的官吏罢免黜退。
汉顺帝的雷厉风行使各地无不敬畏,在此后十多年里,察举风气为之一正。
同时,阳嘉新制确立的考试制度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为以后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东汉中期,鲜卑已取代匈奴成为北方边塞地区主要威胁,多次侵犯代郡、渔阳、朔方诸郡,汉顺帝采取强硬态度,坚决回击。
比如公元127年,汉军与南单于联军一万余人远征辽西鲜卑,将其击破,乌桓校尉耿晔调集边境各郡兵马联合乌桓出击辽东鲜卑,斩首数百级,迫降三万余人,俘虏牲畜无数。
公元132年、133年,耿晔再次与乌桓出征大破鲜卑,斩获无数,此后,终汉顺帝一朝,鲜卑再少犯边。
同样,汉军在帝国西北地区也取得骄人战绩。
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三千人出击匈奴,斩杀匈奴首领呼衍王,取得四十年来东汉在这一地区的重大胜利,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及河西的严重威胁。
护羌校尉马贤在此期间击破西羌民族反叛,凉州从此无战事。
外交上,汉顺帝采取积极态度,他命令班超之子班勇继续开拓西域,龟兹、疏勒、莎车等十七国皆来服从,汉朝的势力影响远迈葱岭。
131年,汉顺帝与苏门答腊、爪哇地区的叶调国建立联系,这是东汉首次与印度尼西亚来往。
经济上,汉顺帝下令赈济灾民,减轻徭役,文化上,扩建太学校舍,修起240座房,1850间室,创下两汉太学校舍面积的最高纪录。
同时汉顺帝推动科技发展,132年,太史令张衡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
汉顺帝虽然取得东汉中兴,但其执政后期宠信梁氏外戚饱受诟病。
外戚问题是缠绕历代东汉皇帝的禁锢魔咒。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能够平定天下很大原因是整合各地豪族并赢取他们的支持,最具代表性的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中,绝大多数是豪强大族出身。
实力最强的当属开国六大家族,分别是邓禹家族、马援家族、耿弇家族、窦融家族、梁统家族及阴氏家族。
这些顶级豪族互相之间以及与刘氏宗亲互通婚姻,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自东汉第三代皇帝刘炟以后,各大豪族轮番专政,到了汉顺帝这里同样摆脱不了士族豪强的禁锢。
公元132年,汉顺帝册立梁妠为皇后,抬高梁氏家族地位。
汉顺帝扶植梁氏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打击宦官势力的需要,当然,也有安抚天下士族豪强的意思,换来的后果就是梁氏家族专擅朝政。
梁妠的哥哥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梁冀为人贪婪跋扈,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其羽翼遍布朝堂。
汉顺帝虽然查处其不少同党,但因梁妠宠爱方盛,梁冀未受应有惩罚。
虽然汉顺帝尚能压制梁氏势力,但无奈英雄短命,公元144年,年仅二十九岁的顺帝驾崩,梁妠临朝摄政,从此东汉走向衰落。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客观的总结其一生:
“顺帝亦中智之君,观其召试群儒,能举李固为首选,退乳母,责阉人,宫禁肃然,其与乃父之庸暗不君,似不可同日语矣。然一时之明察,终不敌群小之欺蒙,虽有直臣,挽回无几。意者其尚有遗传性之留存,明于初而昧于终欤?”